有時,縱使山河遠(yuǎn)闊,遠(yuǎn)不如一碗人間煙火。它凝聚了平凡日子里的濃郁煙火氣息,激發(fā)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。從手尖到舌尖,再從舌尖到心尖,飲食不僅讓人與自然融合,也讓我們彼此聯(lián)結(jié)。 這個國慶假期,我們倡導(dǎo)就地過節(jié),大家不妨放慢腳步,尋尋家門口“煙火氣”,細(xì)細(xì)品嘗“舌尖上的義烏”。 赤岸酥餅: 外酥里嫩 香飄四溢 聞一下,香甜誘人;吃一口,皮脆肉香。要說好吃的酥餅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赤岸酥餅。在赤岸鎮(zhèn)沿街店鋪中,光酥餅店就林立著好幾家。遠(yuǎn)遠(yuǎn)望去,它們并不起眼,但酥餅的香味卻能穿透人群與車流,直串游人的鼻腔。 “我們家的酥餅是用傳統(tǒng)辦法做的,軟皮硬皮都能做!背喟度A川南路的潮海酥餅店前,購買酥餅的顧客排成了長隊。 赤岸酥餅之所以好吃,做了30多年酥餅的師傅道出門道:“揉面烘烤餅都很講究力道,每一道工序不馬虎,出爐的酥餅才會口感剛好!弊鏊诛灂r,師傅嚴(yán)格按照程序,往皮里放餡兒時,注意做成底下薄、面上厚的樣子,這樣的餅烤出來才會又酥又香。此外,赤岸酥餅用精麥粉、本地菜籽油做面皮,再以比例相同的精肥肉、霉干菜為餡,經(jīng)過和面、醒面、搟面制皮、上油酥、包餡、上芝麻等十多道工藝,一個個圓亮的酥餅就能在老師傅手中成型。 店鋪門前,做好的一個個酥餅,形似蟹殼,兩面金黃,分層如紙?臼鞎r,芝麻香味醇厚,外皮油而不膩、松而不散,再加上肉香與霉干菜香混合后產(chǎn)生的特殊香味,讓人垂涎三尺。據(jù)師傅介紹,這些酥餅一鍋一百多個,沒一會兒就賣完了。 赤岸酥餅已有800多年歷史,其用傳統(tǒng)木炭燒制的酥餅,剛出爐時帶有炭火的溫暖味道。為了吃到一口新鮮酥餅,很多顧客不惜大老遠(yuǎn)驅(qū)車前往赤岸鎮(zhèn),只為品嘗酥餅剛出爐時的那口熱乎,那份“老味道”。 上溪牛雜湯: 秋冬季節(jié) 滋補佳品 在義烏,要嘗到最正宗的牛雜湯,當(dāng)然得去上溪。上溪牛雜湯,古時俗稱“上溪牛血湯”,鮮香爽滑,歷史悠久,深受義烏人喜愛。 據(jù)上溪人楊先生介紹,牛雜湯的美味以“鮮”取勝,在上溪,得益于靠近牛羊屠宰場的地理條件,剛剛新鮮宰殺剔骨后的牛骨架能迅速投入到大鍋中熬煮,力求保留住最新鮮的滋味。 除此之外,上溪牛雜湯的滋味全在“熬”中見長。新鮮的牛骨架加上少許生姜去腥,先猛火煮沸,后文火煨燉,熬上三四個小時,牛骨的味道才會慢慢滲入湯汁。這樣熬出來的湯汁最為純正地道,不需要加任何其他配料,要的就是牛骨架中最原始的味道,純湯汁中都是牛骨和牛雜混合燉出的鮮香,濃郁撲鼻。 記者看到,在爐火上的大鐵鍋里,牛雜湯不斷沸騰著,一層一層的牛油花在熱浪中翻滾。廚師們用大勺不斷探入其中,先是撈出易熟的牛肝,再是牛百葉、牛肚等各式牛雜,最后撈出牛骨。 “牛雜湯的食用方法多樣,全憑自己的喜歡來!睏钕壬f,除了生姜和食鹽,純熬出來的牛雜湯不加任何調(diào)料,愛吃辣的食客會選擇添些辣椒提鮮,有其他口味需求的食客也會再加點調(diào)料,但原汁原味才是最香的。 “最初牛雜湯里熬煮的只是些廉價的牛雜碎,由于受到食客的歡迎,慢慢開始提高牛雜的質(zhì)量!睏钕壬嬖V記者,牛雜湯的配方從最初的牛血、散丁、牛內(nèi)臟,轉(zhuǎn)變?yōu)楝F(xiàn)在的牛舌、牛肝、牛心、牛肚、牛筋、牛百葉,越來越多鮮美的食材紛紛上桌。喝一碗濃濃的牛雜湯,再輔以牛湯熬煮出來的牛內(nèi)臟,蘸一點上溪特色的土醬,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。 除了味美,營養(yǎng)價值高也成為上溪牛雜湯備受歡迎的原因之一,牛湯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和水溶性營養(yǎng)物,很容易被胃腸吸收,是秋冬季滋補佳品。 趁著國慶假期,何不帶上家人、約上朋友一起到上溪喝碗牛雜湯。如今,牛雜湯與青柴滾、土豆宴、土索面、土饅頭并稱為上溪美食界的“五朵金花”,雖然歷史不長,卻迅速捕獲了人心,讓眾人對它念念不忘。 東河肉餅: 薄如宣紙 回味無窮 城西街道東河工商街是遠(yuǎn)近聞名的東河肉餅集聚地,街道上分布著幾十家東河肉餅店。 9月28日上午10時,記者來到城西街道東河工商街上,早飯時間已過,中飯時間未到,各家肉餅的店里,客人依然一波接著一波。 取面、搓圓、摘面、包餡、拉扯,不到一分鐘,一塊小面團就變成了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,再放入油鍋一煎…… 只見做餅師傅張愛珍將兩個小面團,壓成一厘米厚的面餅,配以精心準(zhǔn)備好的肉餡,夾在兩個面團的中間,猶如“魔術(shù)”一般,熟練地扯成薄如蟬翼的片圓狀。然后再放到鐵爐,隨著“滋滋”的油煎聲,薄如宣紙的肉餅上,肉粒和蔥花若隱若現(xiàn),一分鐘后就可以出鍋了。綠色的蔥末、粉色的肉末、金黃的面餅,令人不自覺地吞咽唾沫。 東河肉餅的選料、調(diào)味、制作十分考究。“要選肥瘦搭配的五花肉!睆垚壅湔f,肥肉會使餅變嫩,咬起來更有質(zhì)感;瘦肉會使餅結(jié)實,吃起來味道更鮮。 張愛珍做東河肉餅已經(jīng)20多年,對于制作方法了然于心,“這么多年下來,每天平均要拉400多張肉餅! 每年假日,也是張愛珍最忙碌的時候,放假期間的義烏人有難得的空閑時間,紛紛跑來品嘗義烏的傳統(tǒng)小吃。 她在堅守東河肉餅原汁原味的基礎(chǔ)上,嘗試將胡蘿卜、火龍果、香芹等瓜果蔬菜榨汁,作為輔料添加到東河肉餅中。餡料方面,張愛珍增加了牛肉餡、羊肉餡、香菇餡等多個品種。隨著新品種不斷推出,前來品嘗的客人數(shù)量明顯增加。目前,東河肉餅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義烏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名錄。 據(jù)悉,東河肉餅是義烏傳統(tǒng)小吃,始于清朝嘉慶年間,因產(chǎn)自義烏東河村而名。這餅的獨特之處在于薄得如同一張紙,能透出背后的光亮來。因此東河肉餅的功夫都在手上,可謂手上藏萬千乾坤。 義烏拉面: 筋道爽滑 內(nèi)有乾坤 誰說北面南米?義烏人愛吃面是出了名的,義烏街頭,面館隨處可見。 走進一家佛堂拉面館,只見老板在麥粉中加入少量食鹽,用水揉成軟面,放置一定時間,搓面成若干小段,加少量菜油抹上,上覆濕巾!斑@樣就不會干燥結(jié)殼,面條因鹽水作用從而發(fā)生韌性。”揉面師傅告訴記者,筋道是義烏手工拉面特色,就在于其獨到的揉面(打面)、醒面(三醒)過程之中。和面時,無數(shù)次的捶打和壓制,激發(fā)了大地賦予麥子的力量。煮食時,把面隨拉隨摜,拉成長條,放沸水中,略作攪動,不使結(jié)塊,煮至面條上浮,即可撈出加佐料就餐。每二兩半麥粉制成面條,就能盛滿一碗,可供一人食用一頓。 “義烏拉面,吃了一輩子了,一點吃不膩。”一位在館內(nèi)吃面的老先生發(fā)生這樣的感嘆,碗中天地寬,面里扭乾坤。一碗面里有人間,有人生。 從晚清開始,幾百年來,義烏拉面因三醒工藝、吃法的獨有方式名揚四海。義烏拉面代表做法為義烏醬排面,土醬完美地跟仔排融合,體現(xiàn)出自古以醬為精的理念,成就了這碗獨具匠心的義烏拉面。 一碗體面的拉面如果不能滿足你的味蕾,不妨到佛堂老街品嘗豆皮素包、義烏麥餃、義烏紅粿、蕎麥老鼠、義烏餛飩等小吃,感受義烏美食文化。 美食如扁舟,趁著假期,我們追隨自然的腳步,食在義烏,把美食吃進胃里,過個別樣的假期。 |
GMT+8, 2024-10-25 01:35